仲夏时节,走进芦蒲镇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生态芦蒲“门牌”:沿黄河故道万亩林果经济带一片葱绿,沿童北路3000亩瓜蒌、5000亩棚室蔬菜长势喜人,千亩有机稻米产业基地正在“变现”,曹安、新荡、马集、左范四个村康居工程安置点建设现场热火朝天。芦蒲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,倾力打造生态特色镇。
“乡村振兴具体到芦蒲,就是要在现代农业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治理三方面发力创新。”6月20日,芦蒲镇党委书记周远超在接受采访时,谈了该镇聚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。
芦蒲镇认为,该镇产业的振兴,必须抓住特色产业和人这两个关键环节。据介绍,该镇现有土地50650亩,目前已流转25700亩,规模经营比重50%。为把土地这块“休眠”资产变成财富“活泉”,该镇围绕解决“种什么、怎么种、谁来种”三个问题,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,重抓“两园”建设:一是建好黄河故道万亩林果园。芦蒲镇现有果园5000多亩,中药材1398亩,决定利用3-5年的时间,新拓葡萄、核桃、水蜜桃、苹果、益母草等5000亩优质林果药材基地,使全镇拓果面积达到10000亩。二是建好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。规划5000亩现代农业园核心区,重点推广连栋大棚节能保温、滴水灌溉和有机肥、生物肥的使用。以临黄绿色生态园为龙头,打造临黄、周门等千亩花圃苗木基地;打造2000亩连栋大棚基地,以蒲东连栋大棚为龙头,在蒲东、三联、马集等村再建连栋大棚1000亩;以万盛集团为示范带动,建设3000亩有机大米生产基地,推广稻蟹、稻虾种植新模式,打造芦蒲有机米新品牌。同时,着力培养一支职业农民队伍,让人愿意回归乡村,让人回得去乡村。
芦蒲镇在生态宜居上有基础,也有优势。该镇在生态宜居方面着力抓实三项工作:一是抓康居工程建设。今年规划新建马集、左范、新荡、曹安四个康居工程集中安置点,并结合农村改厕,在推进危旧房拆除的同时,研究对闲置、破损的猪舍、厕所进行拆除,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,彻底改变黑色路沿线村容村貌。注重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,利用芦蒲烈士纪念塔扩建的机遇,挖掘红色旅游资源,申请规划周门战斗遗址和清朝爱国名臣裴荫森墓园。主动策应桃花源生态经济区“四道合一”项目,加大黄河故道千亩中山杉园、千亩牡丹观赏园、千亩果品采摘园的建设力度。二是抓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。积极争取省民委少数民族发展资金,高起点规划、高质量推进左范村少数民族风情康居示范区建设。三是抓镇村环境整治。突出村庄环境整治与田园乡村建设整合,切实落实河长制。
芦蒲镇加强文明创建,在治理有效上做文章。该镇在全县首家成立了“乡贤”协会,协会成员既是宣传员、调解员,又是监督员,在宣传政策法规、化解邻里纠纷、树立文明村风、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。该镇还实行信访“周周清”会议制度,今年一月份已经延伸到村居。芦蒲镇在沿线3个有集镇的村居率先建起文化大院,利用元旦、春节、中秋节、重阳节等节假日,组织镇红土地艺术团进村入企慰问演出。同时,该镇利用镇村广播联网宣传工具,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,激发农民崇尚科学、积极向上的热情。芦蒲镇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、文明创建、“五好家庭”评比等制度,利用镇村联网的广播深入开展“七五”普法宣传活动,积极组织村民开展“两讲十不”活动,坚决抵制封建迷信、非法信教、人情泛滥等不正之风,一改以往“春天晒太阳,夏天乘荫凉,秋冬进赌场”的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