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内搜索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中心>基层动态
“6·23”两周年,走进灾区看变化
发布时间:2018-06-22  浏览次数:   来源:信息中心  字体大小:【

硕集计桥农民口袋脑袋一起富6月20日一大早,计桥村部旁的村卫生室就来了一群人,原来今天是村卫生室免费体检的日子。“这个体检好啊,这个卫生室每个月都为我们免费体检一回,现在老了,有啥毛病得及时知道及早治。”计桥村五保户胡文兵乐呵呵的说道,“还是党的政策好啊,给我们免费盖了小别墅,路好走树多环境又好,还给我们提供活动室,真的赶上了好时候。”
据了解,计桥村在“6·23”风灾中受损严重,有596户居民受到不同程度的受灾。在政策的支持下,灾后重建工作进展的迅速,仅用9个月的时间,就让受灾需要集中安置的496户居民搬进了新房子。计桥村分房子时采用了摇号分房,做到了公平公正,受到了村民的好评。计桥村主任计乃年说:“刚开始时的村民安置工作很难做,慢慢的有了群众基础,后续工作就好开展多了。康居工程把村与村的距离拉近了,把邻与邻的感情加深了。一家有事百家忙。”康居工程集中居住区同时配套了养老院、幼儿园、篮球场、购物中心等设施,大大的方便了村民居住生活。
安居后考虑的就是乐业。在村委的沟通协调下,给在家的居民安排到周边蔬菜大棚、工厂上班,增加收入。“在给村民找工作中我们发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,向上争取了农家书屋,拥有各种书籍三千多册,给村民在农闲时提供了个学习的平台,很多村民学习到了先进的种植经验与技术,现在已经应用到自家的蔬菜大棚里。定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,受到了在家带孩子的家长的欢迎。”计乃年说道:“去年我们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,以村民自己的土地入股,平分收获,这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。村民的收入提高了,钱包变鼓了,小日子肯定是越来越好了。”
钱包变鼓了,但精神生活还没跟上,农闲没事的时候经常打牌打麻将,还容易滋生矛盾。村委牵头组织了文艺表演队,定期进行演出;提供送书上门服务,增加阅读的积极性;举办阅读知识竞赛,营造浓厚学习氛围;举办农民运动会,引导农民强身健体,经过努力,村民闲来不再是打麻将打牌,而是观看表演、参与演出等,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。计乃年说道:“下一步计划与双桥村来个文艺汇演,多与周边的村子交流,发动村民一起组建个演出队到周边演出,做到有事忙生产,没事看演出,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。”        (唐磊)

“我们的小区和城里一样好”

白墙、灰瓦、柏油路,绿树、红花、运动场。6月20日清晨,灿烂的阳光将金沙湖两合灾后重建安置点照耀得一片欣欣向荣、温馨恬静。这里的42户人家住进了装修一新的两层楼房已一年了,大家都适应了新的生活,慢慢忘记了风灾曾经带来的伤痛。
“我这个新房子是5号楼的101室,有140平方米呢,楼上下一共有4个房间,两个卫生间,还有一个大车库……我们一家共有五口人住,儿子一家三口在外打工,只有节假日才回来。我们老俩口图个方便就住在一楼,地方很大。”69岁的王连厚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: “新房是住上了,家里的2.8亩地也以914元的价格承包出去了,一年能有2559元的租金,补贴家用也不少了。现在家里也没有太大的开支,就是日常生活费用,日子好过,知足啦!”
“我们心里很高兴,很满足,这房子质量真不错!”提到安置点的环境,周边的邻居围上来。“我们这里离陈良街很近,送学生上幼儿园、去菜场买菜都很方便。”大家七言八舌,言语中透着喜悦,“你们看我们这的路修的多好,我们骑电动车到阜宁县城也只要20分钟不到,方便得很!”站在旁边的王庆强频频点头。
“ 我现在常年在旁边的花木公司打工,花木公司承包的1300亩地就是我们村的,所以对我们本村人很照顾。我是常年工,除了下雨天,我每天上班八小时,帮公司除草、移栽、清沟、管理苗木,每天70元工资,一天三顿都在自己家里吃。我家里的3.4亩田都集体流转了,每年能有3107元的租金,钱也就够用了。现在是吃的好住的好,没什么烦心事。”
“我们小区的物业管理很上规矩,一共有两个保安两个保洁。每天早上五点下午四点会定时清扫。两名保洁员分别是夏芹和王庆凤,都是本村人,我也是本村人,大家都很爱护环境讲卫生,从不乱扔垃圾。”保安王为俊边指着清洁的小区边说。
“现在南边的78户康居工程安置楼已主体竣工,中秋节前要交付到群众手中。等全部入住后,这里的120户就形成了一个规模小区,物业管理、配套设施会更全面,一点都不会比城里的高档小区差。”村主任戴必余自信地介绍道。      (李红军 尤学飞)

陈良新涂群众家门口端起金饭碗

两年,730个日日夜夜,一串串事关陈良镇新涂村发展的名词频频跃入眼帘,一个个事关灾区群众长远生计的佳音不断:安置点变景点、农民变工人……新涂村处处孕育着新生的力量。
6月19日,端午节后上班第一天,在鑫虎机械的生产车间内,总经理李文松在流水线中巡视着,他打心眼里高兴。“我们公司主要从事钉扣机、输送带扣制造、风筒、滤布、除尘布袋等产品加工,通过灾后重建改造,设备更先进、使用更方便了,更重要的是,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提高了。”李文松说,握着质量这一王牌,公司产品在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,保持着满负荷运转,工人们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。
“上班从家到工厂就10来分钟的路程,一月有近3000工资,农忙我还可以照顾自己的田地。”新涂村陈斯翠去年搬迁到安置点后,生计问题曾让她纠结了很久。不过,她幸运转变成为鑫虎机械生产线的一名职工,“家门口”工作让她的生活有了新盼头。
“我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,早晨在家陪家人吃完早饭去上班,晚上正常下班回家,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、小孩。”同在鑫虎机械工作的薛爱桂说,她家5口人,父母年迈多病,常年需要人照顾,孩子还在上学。“今后,我将更加努力工作,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,让家人生活得更幸福。”
新涂村书记周海华介绍说,“新涂崛起于危难,重建是机遇,产业是希望。车间建在乡村,不仅可以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,增加收入,而且这里很多工作门槛很低,可以安排不同的岗位,方便群众就业增收,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。”家门口就业让群众实现了稳增收、保致富。      (王柱玲 向晚)

板湖孔荡大爱村:早晚跳起了广场舞

6月20日傍晚,雨过天晴。板湖镇孔荡村大爱广场上优美的音乐声阵阵响起,旋律时而激昂,时而悠扬。一群早早吃过晚饭的村民不约而同来到这里扭动着身躯,酣畅淋漓地跳起了广场舞。
“过去是城里人才有这闲情雅致,如今我们村子里也时兴跳这个了。”在大爱村里开惠民超市的村民孔庆仿欢快地说,每天早早晚晚,男男女女,老老少少,都跟说好似的聚到广场上跳呀扭呀,农闲时足有六七十个人,农忙也有二三十个。
谈起灾后重建这两年的变化,住在大爱村小区游园旁边的“中国好人”周为华深有感触。“我们孔荡真是因祸得福啊,风灾发生前,我们家祖孙三代住在不足50平米的两间小房子里,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彻底把我家的房子给毁了。当时,我真的绝望了。一来大儿媳生活不能自理,小儿子智障,孙女又小,就凭我这把老骨头,根本不可能再有能力建新房了。哪知道,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灾区群众。各级领导纷纷赶到孔荡抢险救灾,他们送来了帐篷、棉被、矿泉水和生活日用品,一天三顿全部由志愿者送到各户帐篷里,帮助我们摆脱了暂时的困境。”说到动情处时,周大娘擦了擦眼里噙着的泪花,继续激动地说,再后来县里通过和台湾慈济组织接上头,对我们村开始援建,上千名工人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基础上,日夜赶工,终于在去年“6·23”一周年前夕,所有受灾户都免费住上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小洋楼。
孔庆扣是一名退职多年的老支书,今年76岁,看上去精神矍铄。他们家共有5口人,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女都在外打工,“我身体很好,也不需要他们负担,他们只管放心苦钱。”孔老书记笑着说,我们家以前住的还是三间小瓦房,在风灾中全部倒塌。如今住上了这么高档的“小别墅”,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,真得感谢我们的党啊。
现在的安置小区里,孔氏祠堂、大爱广场、文化中心、便民超市、幼儿园,各类配套齐全,俨然城里人的生活环境。漂亮的建筑,如画的游园,纷呈的花木……不时让路过的人们驻足停车到小区里拍照留念。
离开孔荡安置点,已是日落时分,只见孔荡大爱村在天际间的晚霞映衬下,就像披上了一件粉色霓裳,分外迷人。    (曹兆星 郭立学)

孩子们在爱的阳光下快乐成长

“你看孩子们玩得多开心,现在他们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,在这样宽敞明亮、设备齐全的环境中学习、成长。”6月20日,在新沟镇春晖幼儿园里,园长李玉红高兴地向记者介绍灾后两年里幼儿园的变化。
回忆起两年前的那场龙卷风,李玉红仍然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。2016年6月23日下午两点半左右,李玉红和孩子们正在教室里上课。突然外面狂风暴雨。当时幼儿园内有65个孩子,有5个孩子受伤了。李玉红陪着这5个孩子去医院,好在孩子们都是皮外伤。但在受伤的孩子中,有一名叫小轩的孩子,他妈妈遇难了。小轩哭闹不停,情绪失控,李玉红只能含泪抱着小轩安慰着。直到晚上九点多,与受伤孩子的家长见面后,李玉红才离开了医院。
李玉红说:“灾后发生后,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我们非常关心,纷纷伸出援助之手。”校园的修复重建工作开始了,幼儿园一天一个样子,资助中心给幼儿园铺设了塑胶场地和草坪,配置了各种大、中、小型玩具,还给幼儿园的活动室配备了玩具架、图书架、毛巾架、活动区域等,为孩子们考虑得面面俱到。8月29日,幼儿园举行了开学典礼,孩子们如期开学了。看着更加美丽的校园,小朋友们开心得不得了!
新沟镇南湾幼儿园在2016年的风灾中受到了严重损坏,受灾后,各级党和政府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一直十分关心那里的老师和孩子们,在他们的捐助下,去年全新的春晖幼儿园在大楼村安置点内建成使用。春晖幼儿园占地面积30多亩,幼儿园里有保健室、植物角、构建区、娃娃室、作品展示角、图书室、美工坊、食堂、种植园地等设施,今年幼儿园已经申报了市优幼儿园,下学期还将申报省优幼儿园。
“灾难发生后孩子们不敢上幼儿园,在爱心人士的带领和鼓励下,他们一天天地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。我们老师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,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,让孩子们在这里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,快乐地成长。”李玉红说。     (袁婷婷)

 

【打印此文】加入收藏【关  闭】
首页 | 联系我们 | 管理制度 | 管理入口 | 信箱后台
中共阜宁县委 阜宁县人民政府主办 阜宁县政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
联系电话:051587238801 87238520 QQ:364814278
苏ICP备11025962号-1